- 臺灣醫療 -
國際化醫療品質
- 臺灣醫療 -
國際化醫療品質
臺灣清華大學擁有全臺唯一的研究用原子爐,自改建為適用硼中子捕獲治療(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 BNCT)的醫療用途后,與臺北榮總密切合作,已成為全球以此療法治療腦癌與頭頸癌的頂尖機構。病患遠從西班牙、巴西、澳洲、新加坡、日本、中國大陸來求治,已成功治愈超過百位病患,令復發且難以手術的癌癥病患重拾生機。
研究團隊清華大學
臺灣THOR/BNCT設施
臺灣清華大學水池式反應器(Tsing Hua Open-pool Reactor, 簡稱THOR)是臺灣第一座、也是目前唯一運轉中的研究用核子反應器。THOR從1961年臨界運轉至今已經歷55年的運轉歷史。 在2001年,為了整合臺灣清華大學BNCT研究團隊、并支持國內BNCT相關研究照射,遂向國科會(現更名為科技部)申請通過「改建THOR做為BNCT醫療設施」的整合型研究計劃。 歷經三年的設計改建時間,終于在2004年將THOR原有之熱中子柱(Thermal Column)改建成為超熱中子束,成為當時全世界八個BNCT治療設施之一,提供醫界及學界進行BNCT治療癌癥及其他相關研究。
為能讓整體的治療作業程序更加順暢,并考慮各項治療作業所需之功能,THOR-BNCT除了中子照射治療室之外,還配置有仿真定位室、準備室/恢復室、以及劑量監控室。 其中模擬定位室主要是做為病人預先模擬定位的用途,主要是考慮照射治療室中因為中子長期照射導致背景輻射劑量率較高,為了避免醫護人員及協助定位的工程人員接受不必要的輻射曝露,需要較長時間的預先模擬定位動作將在模擬定位室中完成;準備室/恢復室則是做為含硼藥物注射的場所、以及病人接受BNCT治療后的后續觀察監測用途,此外,病人接受中子照射過程,醫師亦可在此透過TV-monitor監視設備,全程掌握病人在治療室內的動態;劑量監控室則是透過射束出口周圍預先布置的3組中子分裂腔計測系統,及時監控進入病人體內的中子數量,進一步換算成病人累積接受劑量的實時信息(on-line monitor),達到劑量精準給予的目的。
臺灣硼中子發展史
國立清華大學與臺北榮總研究團隊,利用清華水池式反應器進行硼中子捕獲治療癌癥,開啟了臺灣標靶重粒子治療的新頁,國內首次結合重粒子與標靶方法之癌病治療于清華大學付諸實現,是臺灣癌病治療史的里程碑。 清華大學自1992年開始即進行bnct的相關研究,并于2001年獲科技部補助展開THOR中子束改建工程,于2004年完成高質量超熱中子射束BNCT改建工程,并于2010年完成射特性量測、驗證與治療計劃建立,同年更與臺北榮組癌病治療中心及日本京都大學簽訂三方學術交流意向書后,以清華大學BNCT設施進行以下之癌病治療:
BNCT治療法原理是什么?
是一種放射線療法,通過點滴注射含硼化合物(此種化合物和癌細胞有很強的親和力,進入人體后迅速聚集于癌細胞內),用一種超熱中子射線照射1個小時左右。 中子與進入癌細胞內的硼能產生很強的核反應,釋放出一種殺傷力極強的射線,從而達到從癌細胞內部破壞癌細胞的效果。 這種射線的射程很短,只有一個癌細胞的長度,所以只殺死癌細胞而不損傷周圍組織。
BNCT療法的特點
- 負擔小 - :通常手術治療、放療、化療至少需要1-2月的門診、住院程序,而BNCT治療法原則上僅需1次照射即可完成,是其令人折服的優勢所在。
- 見效大 - :BNCT能夠在不傷害正常細胞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破壞癌細胞,而且對于以往療法感到棘手的惡性腦瘤、繼發性癌、中晚期癌均有療效。其治療原理及療效,在癌癥治療史上可謂重磅出擊,期待著在醫療界更為錦上添花。
適合BNCT療法的腫瘤
1. 各種惡性原發性腦腫瘤
2. 黑色素瘤
3. 頭頸部腫瘤
4. 肝臟腫瘤(包括幾個病灶)
5. 膀胱癌
6. 局部復發性乳腺癌
7.其他癌癥請咨詢@小瑞(微信號:18982287599)
BNCT的治療過程
BNCT的治療過程可分成兩部分:首先是在腫瘤部位聚集穩定的同位素硼-10,再利用熱中子(Thermal Neutron,通常是指能量在1 eV以下的中子)照射腫瘤部位。 由于熱中子與硼-10之間的捕捉機率,遠大于熱中子與細胞主要組成(碳、氫、氧、氮)之間的捕捉機率。 因此,大部分照射在腫瘤部位的熱中子皆與硼-10發生反應,并迅速放出高能量的鋰-7及α粒子(捕捉反應如如圖1所示)。 由于鋰-7及α粒子在組織細胞中的最大移動距離分別只有4 μm和9 μm,此一距離與一個細胞的大小相當,因此,若能控制中子與硼-10的反應發生在腫瘤細胞內,則腫瘤細胞將被硼中子反應所產生的高能量粒子摧毀,距離較遠的正常組織細胞所受到的傷害則相對較小。 這種利用含硼藥物累積于腫瘤細胞,再利用中子引發放射反應的治療方法, 正是結合標靶治療與放射治療的優點,達到所謂不傷及無辜的治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