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道逆流未改善,有可能發生食道癌前期「巴瑞特氏食道」。
「壓力大,飲食時間不固定,讓你胃食道逆流?」這恐怕是許多臺灣人的生活寫照。食道在胃酸長期刺激下,有可能出現異常黏膜組織「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如果實時發現實時處置,有機會在轉化成食道癌前,趁早消除異常組織,降低生命危害;但如果沒能實時發現,生活飲食習慣也沒改變,就有可能癌化并威脅性命。
臺灣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光恩表示,食道黏膜與胃部黏膜不同,無法承受胃酸高強度腐蝕,食道與胃部中間有賁門緊縮間隔,照理來說胃酸無法流到食道,但壓力大、飲食不正常、愛吃酸辣等因素,胃酸經常大量分泌流出賁門到食道,發生次數太多,食道黏膜細胞有可能在不斷傷害修復中,發生細胞變異。
朱光恩也說,不是所有胃食道逆流患者,都會出現「巴瑞特氏食道」,臨床上不是很常見,但是確診有「巴瑞特氏食道」,轉化成癌細胞機率就非常高,日后恐增加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原因在于「巴瑞特氏食道」黏膜與正常食道黏膜會產生競爭,加上胃酸持續傷害,癌癥發生機率就立刻提升,但是「巴瑞特氏食道」沒有明顯癥狀,只能仰賴檢查才能發現。
朱光恩解釋,大部分「巴瑞特氏食道」病患,不會有明顯癥狀,多數是因胃食道逆流,接受為檢查時發現。檢查醫生必須非常有經驗,檢查時發現食道賁門附近,會有一些粉紅色異常組織,一旦發現會立刻切片檢查,大概3天就可以回醫院看檢驗報告。假使確定發現「巴瑞特氏食道」,會再約病人回診,用內視鏡電燒治療。
朱光恩強調,大部分接受電燒治療病患,不會有很大的風險,由內視鏡深入把異常黏膜燒掉,但如果范圍太大,則會轉介外科醫師執行手術。當異常黏膜去除后,正常黏膜就會慢慢恢復,剛開始幾天食道會有些不舒服,但這種不適的感覺會慢慢退去消失,患者除要服用一段時間藥物抑制胃酸外,本身生活形態與飲食習慣也應做改變。
朱光恩提醒,接受電燒去除「巴瑞特氏食道」(異常黏膜)患者,3個月后要在接受1次胃視鏡檢查,確認傷口恢復狀況,或有沒有其他異常黏膜,如果都正常就可以算完全康復,未來演化成食道癌風險也可說趨近于零。不過,若飲食依舊不控制,仍然喜歡吃重油、酸辣、味道重的食物,如果再加上吸煙,相同疾病可能會再反撲。
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是1950年由英國諾曼.巴雷特(Norman Barrett)所提出,當胃食道逆流發生,胃賁門附近的食道黏膜,在胃酸反復傷害修復過程下,發生細胞變異,由原本扁平細胞變成柱狀細胞,目前被認為是食道癌癌前期病變,未經醫療處置的食道黏膜變異細胞很有可能再變異成癌細胞。
來源:臺灣健康網、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