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位36歲男性,因轉換工作進行職前體檢并順便進行健康檢查,于腸胃道內視鏡發現疑似胰臟腫瘤壓迫十二指腸,進行內視鏡切片后,病理診斷為神經內分泌瘤,醫師立即為病人安排住院做進一步檢查及治療。
切片顯示為神經內分泌腫瘤細胞(紅色箭頭處),許多神經內分泌瘤的病人沒有明顯癥狀,即使出現癥狀,也和許多常見疾病很相似,因此病人常常在癥狀出現后5年才確診。
病理部黃賢能醫師說明,神經內分泌瘤常出現在腸胃道,其次是胰臟、肺部,其他部位像是腎臟、攝護腺、乳房、子宮等,也都有可能發生神經內分泌瘤。曾參與演出導演李安的知名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印度男星伊凡卡漢(Irrfan Khan)、以及蘋果(Apple)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都是神經內分泌瘤患者。
許多神經內分泌瘤的病人沒有明顯癥狀,即使出現癥狀,也和許多常見疾病很相似,如胃潰瘍、腹痛、臉潮紅、咳嗽、心悸、皮膚炎,都可能是神經內分泌瘤的癥狀,因此病人常常在癥狀出現后5年才確診。神經內分泌瘤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切除、荷爾蒙治療、標靶藥物、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醫師會根據病況選擇適合的治療工具。相較于過去的短效型體抑素治療藥物,長效型體抑素只需1個月施打1次,標靶治療藥物如Sunitinib也已經納入健保給付,可減輕病人經濟負擔。
黃賢能醫師進一步表示,隨著治療方式的進步,神經內分泌瘤已不是不治之癥,若能早期發現,更有治愈的機會,提醒民眾健康檢查并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即使是年輕人,在適當的時機,如準備進入職場前或是婚前,也應進行健康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來源:臺灣健康網、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