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消化不良、腹脹及腹瀉
5歲的小維,因為誤食堿水嚴重灼燒,導致消化道狹窄長期在兒童腸胃科追蹤治療。這次因消化不良、腹脹及腹瀉住院治療。糞便檢驗中證實了困難梭狀桿菌感染,即使經過一線的抗生素治療,癥狀也沒有完全改善。影像及大腸鏡證實了偽膜性結腸炎合并毒性巨結腸癥。
小維的狀況符合常規治療無效之困難梭菌感染;因此醫師以內視鏡的方式為他做了「微菌叢移植治療」,糞便捐贈者是他的哥哥。療程后,小維逐漸恢復喂食,腹脹及腹瀉的情形改善,糞便中也驗不到困難梭狀桿菌的存在了。
腸道微菌叢移植
巨量的微生物和代謝產物
人類消化道中有豐富的「生態系」:巨量的微生物和代謝產物形成精彩的微環境,與身體密切地互動,并對生理運作產生許多影響,包含消化系統及其他非消化系統。腸道菌相的失衡,也被證明與許多疾病的發生相關聯。鑒于腸道菌相失調能產生疾病,我們也許能反過來利用「調整」「重建」菌相的方式來治療疾病。
典籍中的「金汁」,及早期文獻中的糞水灌腸,都是基于這樣的發想。
植入技術及豐富經驗
腸道微菌叢移植治療,需要健康的捐贈者、適當的受贈者、謹慎制備的菌液、以及醫療團隊的植入技術。
林口長庚的「微菌治療中心」及「微菌銀行」自2018年起開始為適當的病人進行微菌叢移植,至今已執行超過80余例。捐贈者需經過嚴格的篩檢,捐贈糞便也經標準化的純化與保存,接著再以內視鏡方式植入病人腸道。
微菌叢移植術核定的適應癥為反復性或常規治療無效的困難梭菌感染,無論成人或兒童。
取得健康捐贈者糞便,經過濾及萃取濃縮成液體或膠囊后送進腸道。
臨床癥狀
兒童感染困難梭菌之臨床癥狀包含無癥狀帶菌、腹脹、腹瀉、腹痛、便血、發燒、偽膜性腸炎等,嚴重者可能并發體液及電解質失衡、毒性巨結腸癥、腸穿孔、甚至死亡。
染病的風險因子
染病的風險因子包括使用抗生素或制酸劑、發炎性腸道疾病、癌癥或器官移植術后、近期手術、胃腸造廔口等。
感染或復發者
一線治療可選擇口服抗生素
治療不彰或二次復發
可考慮微菌叢移植
為兒童執行微菌叢移植,比成人還多一些值得注意的重點,包含內視鏡的侵入性(未來口服膠囊的吞服難度及劑量)以及非同齡捐贈者的影響:來自成人捐贈糞便的菌相及代謝產物,是否會引起受贈兒童超齡而不當的變化,進而導致某些代謝或免疫疾病提早發生?植入后是否會對生長發育造成意外的影響?此外,各類疾病的療程與療效,也需要更多臨床研究以左證。
總括以上,微菌叢移植治療在兒童族群之復發或常規治療無效的困難梭菌感染,有不錯的療效及安全性。成人研究已發現不少其他疾病的治療潛力,值得未來繼續探討在兒童的運用。
來源:臺灣長庚醫院、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