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發生胃痛胃脹等不舒服癥狀,小心有可能罹患胃癌。
胃癌初期大部分都沒有明顯癥狀,初期治療5年的存活率能有90%以上,但等到第3期就大幅減少至50%以下,復發機會也會上升。目前能早期發現的方法,就是規律接受內視鏡檢查,假使發現食量突然變小,好像吃一點東西就會胃脹,恐怕就要有警覺。
早期胃癌難發現 晚期胃癌難治療
日本醫師池原久朝表示,胃癌初期是在胃壁內表層黏膜的異常細胞,接著不斷越深越廣增殖,根據不同深度可稱做4種型態,變成革囊胃(或稱皮革胃),由于早期癌細胞在胃黏膜,不會聚集在1塊,而是像沙粒般廣范圍分布,因此早期發現有一定困難度。
池原久朝強調,胃癌初期無癥狀機會比較高,在癌癥發展過程中,胃的收縮功能會漸漸變差,縱使不會有明顯癥狀,不過可能會發現到吃東西困難,覺得胃總是消化不太好,此時癌細胞已經擴張到一定程度,有可能轉移到其他臟器,必須立刻接受檢查,否則治療難度與存活率都會大幅下降。
發現胃已經像革囊 手術治療機會不大
池原久朝強調,如果確診革囊胃,手術治療已經非常困難,恐怕需要使用藥物治療延續生命,如果檢驗出與癌細胞有關的HER2基因,目前有專門標靶藥物可以使用,假使檢測陰性,也有胃癌末期專門藥物可以使用,但是抗癌藥物有引起副作用風險,藥費也非常貴,經常是第2線或第3線的治療方法。
另外,幽門桿菌感染者已被證實罹患胃癌機會比其他人高出許多,并且家族有胃癌病史,遺傳因素也不能排除。如果自身有胃癌高風險,一定要維持定期檢查,由于胃癌不是快速發展的癌癥,不會一出現就迅速發展到無法手術的程度,基本上1年接受1次內視鏡檢查,就能有很高初期發現治療的機會。
▲胃癌發展進程示意圖。
腹脹、消化不良、胃痛 有可能因胃癌引起
臺灣林肇堂醫師表示,早期胃癌幾乎可以說沒有癥狀,當癌細胞向下發展,抵達肌肉層或漿膜層,由于胃的收縮能力變差,食物排空能力下降,就會容易有腹脹、消化不良、胃痛等癥狀,假使出現癥狀才確診,很可能已經第4期,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其他器官,例如肝臟。
林肇堂強調,發現早期胃癌,可以藉由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把癌細胞去除,病患不用全身麻醉,也不用切除病灶胃部。假使出現癥狀才就醫檢查,確診已經是進行期癌癥,就需要比較復雜的治療方式,不但要手術切除胃癌部位外,也擔心癌細胞已經到身體其他部位,需要藥物輔助殺死其他部位的癌細胞。
新藥物協助控制末期癌癥 高風險民眾好常規檢查
林肇堂說,由于藥物進步,現在標靶藥物或相關療法輔助下,末期胃癌患者也能有很好的治療,但能早期發現還是好,如果家中有親戚發生胃癌,特別是直系血親,就應該維持每年1次胃鏡檢查。而如果檢測到胃中有幽門螺旋桿菌,在治療完成后,也應該保持定期檢查。另外,由于煙熏腌制肉品也是胃癌好發因子,能避免食用好。
來源:臺灣健康網、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