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麻是臨床上常見的癥狀之一,容易被想到的是頸椎退化、椎間盤突出、腕隧道癥候群等問題,但還有一個臨床上相當常見,但多數人卻對它相當陌生的診斷,那就是「胸廓出口癥候群」。
什么是胸廓出口?常見哪些癥狀?
「胸廓出口」是指神經血管經過的一個空間,從我們的脖子兩側,經過鎖骨的上下方,一路到腋下,在這個區域中有幾個容易產生狹窄的位置,可能讓經過的神經血管被壓迫刺激,如果發生酸痛、手麻、血流減弱、皮膚蒼白甚至肌肉萎縮的現象,就稱為「胸廓出口癥候群」(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TOS)!
「胸廓出口癥候群」常見癥狀包括:
· 脖子外側痛
· 手臂內側或第 4、第 5 指會麻
· 手臂伸直往后伸會緊繃或不舒服
· 肩推或臥推不容易發力
· 背杠會導致手麻
· 上肢腫脹、發紺:為鎖骨下靜脈被壓迫
· 手臂蒼白、脈搏減弱:為鎖骨下動脈被壓迫
會讓癥狀如此多變是因為胸廓出口內經過了臂神經叢與大血管,臂神經叢是我們手臂多條神經的合稱,也是頸椎以下,密集的神經聚集處;另外,大血管部分包含了鎖骨下動靜脈以及腋動靜脈,若是這些血管出現壓迫,則會出現血流減弱或皮膚蒼白的現象。容易產生狹窄的位置包括:
· 斜角肌三角:斜角肌的肥厚、纖維化造成這個空間的狹窄
· 肋骨鎖骨間:與第 1 肋骨、鎖骨的受傷有關
· 喙突下空間:與胸小肌、肩胛骨及肩關節的活動度受限有關
哪些人容易發生胸廓出口癥候群?發生原因為何?
胸廓出口癥候群通常好發在以下這些族群身上:
· 女性
· 20?50 歲之間
· 反復上肢過頭的工作:如寫黑板、清潔、汽車維修、油漆等
· 舉重
「胸廓出口癥候群」發生原因中有 70 % 的問題與軟組織有關,包含斜角肌或胸小肌肥厚、纖維化或局部腫瘤等;有 30 % 的問題與骨頭相關,像是第 1 肋骨受傷、鎖骨中段骨折或頸肋等。
另外像是車禍或運動等外傷導致前胸被撞擊或手臂被往后拉扯、都有可能引發胸廓出口癥候群。大部分是以酸、麻、痛等神經癥狀為主,如果是嚴重的外傷則可能合并血管的損傷或壓迫,需要手術治療。
再者過度使用,像是長期不良姿勢也可能導致上述肌肉變厚縮短進而導致胸廓出口癥候群,包含長時間低頭使用電腦的工作者,或重復投擲運動的年輕運動員都可能會出現癥狀。
整體來說,神經性的問題占 90 % 以上,部分會合并血管性的壓迫。
胸廓出口癥候群的檢查與治療
門診上醫師會搭配 2 種神經學檢查來協助診斷,同時再搭配超音波檢查上述容易壓迫的 3 個空間,并搭配動態測試來誘發癥狀確認問題。
· Adson test:將要測試的手臂置于肩膀外展 30°,同時手肘伸直并大幅度地往后伸展,并將頸部往后伸且將頭轉向同側肩膀做深吸氣的動作。如果同側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就是測試陽性。
· ROOS test:將要測試的手臂置于投降姿勢 (肩膀外展 90°、肘部彎曲 90°),緩慢出力握拳放開手掌 3 分鐘。如果誘發疼痛、感覺異?;虺林馗芯褪菧y試陽性。
透過高階超音波檢查,同時搭配上述的誘發動作測試,可以判斷屬于哪種類別的胸廓出口問題,如果有明確的肌肉緊繃或纖維化,有 2 個方式可以治療:
訓練肌肉搭配適當伸展:這一部分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因為 70% 的問題與軟組織相關,其中能夠持續訓練的就是肌肉,而改善使用姿勢也是在幫助肌肉不要再產生新的緊繃或纖維化。
透過注射將肌肉本身及周圍神經松動:促進局部的循環,同時也改善肌肉本身的活動性,適合痛到無法運動的狀況下使用,一但癥狀明顯改善,建議持續訓練肌肉并改善會造成神經血管壓迫的使用姿勢。
約有 60?70 % 的個案可以透過不開刀的方式治愈,可以先至復健科給醫師檢查,但如果是骨頭本身的異?;蛴忻黠@的血管癥狀,手術是一種選擇,包含第 1 肋骨切除、頸肋切除、前斜角肌切除等,需要與外科醫師仔細討論評估。
來源:臺灣健康網、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