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歲的阿祥(化名)在60多歲時罹患大腸癌,治療完成過5年再度復發,在第1次復發后,接下來每兩三年就復發1次,總共經歷了4次的肝轉移,幸好阿祥警覺性高,積極追蹤,透過液態切片定期篩檢及早發現轉移并切除。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主任王輝明醫師提醒,大腸癌容易復發一定要定期撿查。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主任王輝明表示,非侵入性的癌癥基因檢測靈敏度高,能協助醫師及早監測癌癥復發跡象,除此之外,適藥性基因檢測更讓患者有機會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進行治療,減少反復化療的痛苦,對癥下藥,積極追蹤,提升大腸癌病患的存活率。
王輝明說明,大腸癌復發程度可分為3種等級:低危險、中危險與高危險。臨床經驗上,約有2成的病患屬于高危險復發機率等級,呼吁病友定期追蹤、積極預防復發。
王輝明強調,手術或化療、甚至標靶治療結束后,并非代表完全痊愈,研究顯示整體大腸癌治療后2年內復發機率高達40%,即使治療后第5年的再復發率仍有5%。因此針對高復發危險群的病患,建議透過非侵入性癌癥基因檢測定期追蹤,若基因檢測陽性,則采取積極的「先下手為強策略」(Pre-emptive strategy)。
高復發危險群的病患,建議在治療后的頭兩年每3個月追蹤1次,第3年開始每半年追蹤1次,非侵入性癌癥基因檢測靈敏度高,篩檢速度快,患者只需抽血,不需恢復時間,有利于醫師隨時掌握數據。
監控癌細胞有許多不同的方式,王輝明分析,過去透過大腸鏡影像觀察癌細胞,受限于影像分辨率,0.5公分以下的腫瘤幾乎難以察覺,恐有耽誤治療時機之虞;組織切片(Tissue Biopsy)以侵入性手術取得腫瘤組織后進行基因分析,由于僅取得部分組織,無法了解整體癌細胞的變化,加上腫瘤體積有限,要多次取得檢體的困難度較高,對于高復發危險群的病患追蹤大不易。
目前已可透過抽血取得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檢測循環腫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準確率可達98%,一旦發現患者血液數據異常,醫師即可安排接受進一步檢查,及早治療,才能將癌細胞對身體的影響降到很低。
王輝明提醒,環境致癌物污染如農藥、重金屬、戴奧辛、黃曲毒素經由食物鏈大量累積在動物性飲食,加上動物性飲食高溫燒烤,在150度烤2分鐘的情況下即會產生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異環胺致癌物。這也是為什么過度的動物性飲食,會造成大腸癌罹患人數居高位的原因。
來源:臺灣健康網、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