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75歲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女性患者,醫療人員看奶奶的身體狀況尚可,和家屬討論后,決定幫她進行1次標準化療,可是化療失敗。原本,醫療人員已經和家屬談到要讓奶奶進入到安寧模式,但因血癌新藥在臺上市,在取得家屬同意后,老奶奶于2019年7月使用持續10天治療后,老奶奶骨髓內已經沒有癌細胞了。
臺北榮總內科部血液科醫師高冠鈞表示,血癌新藥進入臺灣,化療失敗患者出現生存曙光。
一般人聽到癌癥都聞之色變,而血癌又是其中特別的分類。臺北榮總內科部血液科醫師高冠鈞表示,癌不像肺癌、大腸癌等有分期,因為人體全身都有血液,一旦血液內出現癌細胞,就是全身都有了,所以,血癌一發現就是第四期、末期的意思。
血癌可分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在慢性白血病的部分,病程也比較和緩,從發病到死亡,至少5至6年以上的時間,屬于廣義的血癌。
醫界講的血癌,指的是急性白血病的部分,即狹義的血癌,也就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要進行這4種白血病的分型需要進一步的抽骨髓檢查才能判定。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小朋友比較常見的血癌;成人血癌,多數都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依據世界性的流行病學統計資料,每10萬人約3至4人罹患血癌,65歲以上則增加到萬分之1。臺北榮總每年接獲的新診斷案例約50人。
高冠鈞說,實體癌如肺癌、肝癌、大腸癌等,于2000年以后陸續有標靶藥、免疫療法等,血癌的新藥研發卻沈寂了20多年。直到3至4年前,美國FDA才核準兩種標靶藥,但只有學名是venetoclax的藥物于2019年引進臺灣。
來源:臺灣健康網、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