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肺癌認識多少呢?其實肺癌并不是只有大家熟知的肺腺癌,同屬于非小細胞肺癌的肺鱗癌,更是肺癌中的王中之王。
什么是肺鱗癌?
肺鱗癌就是鱗狀上皮細胞異常所引起的癌癥,又稱鱗狀上皮細胞癌,這是肺部呼吸道的表皮細胞,因為薄而扁平就使用鱗狀來加以形容,腫瘤常長在肺部中央靠肺門位置與大的氣管中,容易堵塞氣管造成肺葉萎陷,擴散速度比其他類型肺癌慢。
罹患肺鱗癌會出現如咳嗽、咳血、呼吸困難、發熱等癥狀,腫瘤若壓迫到其他部位也會造成不同的癥狀。肺腺癌與肺鱗癌為非小細胞肺癌常見的類別,詳細分類如下:
小細胞肺癌
非小細胞肺癌
肺腺癌
肺鱗癌
大細胞癌
肺鱗癌約占肺癌患者 12%,僅次于肺腺癌,是男性常見的肺癌類型,與抽煙密切相關,其他風險因素包括家族史、接觸二手煙、礦物和金屬粉塵、石棉或氡。
肺鱗癌可以用 LDCT 診斷嗎?
由于國內肺癌確診人數及死亡人數已破萬人,且死亡人數不斷上升,其中有 6 成的癌友確診時已屬晚期肺癌,所以為了降低晚期發現的情形,今年 7 月政府將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納入公費篩檢,希望找出更多早期肺癌患者,以便早期診斷并且及早治療。
不過本土研究顯示,透過 LDCT 確診的早期肺癌患者多以肺腺癌為主,對于肺鱗癌的早期篩檢效益并不明顯。臺大云林分院胸腔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崇裕表示,LDCT 只能找到肺腺癌病人,即使藉助先進工具也只能找到不到 1% 的肺鱗癌患者,這是因為這類型的癌癥主要從支氣管開始成長,不易發現,發現的時候往往已是中、末期。因此通常進行侵襲性檢查,如支氣管鏡、電腦斷層組織切片,更有可能找到肺鱗癌患者。
肺鱗癌怎么治療?
陳崇裕說明,肺鱗癌不易發現且預后差,多數晚期患者存活約一年,因此提供患者及時、合適的治療是臨床的一大挑戰。
一般的化療可能同時對抗癌細胞與正常細胞,副作用較大且這種方式對于肺鱗癌治療效果不佳,目前肺鱗癌適用的標靶藥物也僅有一種,雖然副作用相較傳統化療少,但是只能壓制癌細胞生長,無法根除癌細胞,而治療過程可能會產生抗藥性,需要再以化療治療,因此肺鱗癌目前在治療選擇上相對較為有限。
國際上的肺鱗癌治療指引已有免疫合并化療的新選擇,根據新大型臨床研究數據顯示,晚期肺鱗癌患者使用免疫合并化療相較化療有助延長存活期 2.3 倍,但國內健保給付仍以免疫治療單用為主,且需要為不適合使用化療者才適用,現行制度和國際治療趨勢有落差,因此陳崇裕希望國內的肺鱗癌治療能盡快跟上國際指引。
如何預防肺鱗癌?
肺鱗癌的好發族群為男性、常抽煙、吸二手煙者或是化學工業工作者,尤其工作環境會接觸到苯、煙草、石棉、焦油等致癌物者罹患的風險較高,因此戒煙并遠離二手煙、避免接觸化學物、避免吸入過多空氣污染源,可以有效降低罹患肺鱗癌的機率。
對于癌友來說,要選擇維持生活還是維持生命,一直是他們的難題,他認為癌癥治療影響的不僅僅是個人而是整個家庭,因此透過創新治療保有癌友的生產力是重要議題,也期盼健保資源分配能回應患者的需要。
來源:臺灣健康網、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