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虎視眈眈的威脅,讓許多人在健康檢查時,都以癌癥為「假想敵」,也希望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癌癥指數雖可視為早期癌癥發生的指標,但仍需配合后續的健檢以更詳細找出病因。
不少健檢套餐中,都包含基本的癌癥指數篩檢,透過簡單的抽血檢查,就能得知幾種癌癥指數。哈佛健診院長納祖德說,當身體面臨發炎反應或異常分裂增生、甚至是罹患癌癥時,細胞會分泌一些特定的物質如蛋白質、多醣體等,進入血液、尿液或身體組織中,此時經由檢測,就會發現這些物質的濃度可能比正常人高。
由于癌癥指數篩檢費用不高,檢查起來方便、簡單,不少人會以這項檢查讓自己安心,但納祖德強調,癌癥指數篩檢特異性不高,對癌癥判讀的正確率并非百分之百,當指數過高,可能跟其他疾病或身體異常有關,不見得一定是癌癥,因此,不能當成早期診斷癌癥的依據,建議當指數升高時可當成1項警訊,盡快搭配其他檢查,由醫師專業判斷,找出是否有相關疾病,不要急著下定論。
不過,納祖德也說,即使當癌癥篩檢指數正常時,也不代表沒有問題。血液的癌癥指數篩檢僅是檢查的一環,還是要搭配臨床上是否有不適癥狀、其他影像學檢查以及從頭到腳的理學檢查,初步包括大腸鏡、胃鏡、X光和超音波,若發現異常再進一步做計算機斷層、磁振造影,甚至正子掃描等,以便提高診斷的敏感性及專一性。
癌癥發生率愈來愈高,納祖德認為,除了大環境中的土地、空氣層出不窮的污染有關,個人有抽煙惡習、多肉少蔬果等不健康的飲食、不良生活習慣,也是影響健康的一大因素。
要預防癌癥找上門來,納祖德建議,到了30、40歲左右,應安排第1次的健康檢查,包含抽血、X光、超音波檢查等,即可了解血球、評估肝功能好壞、膽固醇的高低、胸部及肝膽胰脾腎等功能狀況,建立基本的數據,據此評估自己的健康狀況外,往后的健檢報告也可與其相互比較。
但也不見得第1次一定要做高階健檢,可考慮自己的其他風險因素,搭配其他進階的檢查,例如:若有消化不良加做胃鏡;有血便加做大腸鏡等檢查;若是B、C型肝炎帶原者應追蹤肝功能、掌握肝臟健康等;有抽煙、嚼檳榔習慣,則要多注意口腔癌的防治等。
而家族的疾病史也是預防癌癥時的重大線索,如果有乳癌、大腸癌、攝護腺癌等家族史,可以提早進行相關癌癥的篩檢,發現異常早期治療,并且可善用提供的免費篩檢資源。
來源:臺灣健康網、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