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云林的60歲陳先生,為名符其實的老煙槍,每天平均都要抽3至4包香煙,1年多前的跨年夜因發燒就醫,赫然發現胸部有顆7公分大的腫瘤,進一步檢查確診為晚期小細胞肺癌,所幸在接受化療及后續合并免疫治療后,目前病情穩定,他希望可以多活3年,陪伴孫子長大。
▲長期抽煙、有肺癌家族病史、經常暴露于石棉、多環芳烴或氡氣等環境屬于肺癌高風險族群。
臺灣人體研究處人研長李岡遠表示,肺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前者在臺灣僅占1成,5年存活率僅6%,比胰臟癌9%更低。
為何小細胞肺癌如此兇惡?李岡遠解釋,主因在于發現得太晚,逾7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擴散期,且有9成不適合手術。由于復發機率高,癌細胞增生快,疾病惡化快速,明明腫瘤還很小卻已轉移出去,臨床顯示,近5成患者腦轉移。
李岡遠表示,大腸癌和乳癌等癌癥大多數為發生于表皮的上皮細胞癌,分化程度高,突變時易被免疫系統辨識,治療武器選擇多且有效,大部分都可透過標靶藥物來續命。
相較之下,小細胞肺癌類似「賈伯斯癥」,屬于神經內分泌瘤,癌細胞特性宛如干細胞,分裂速度快,對化療的反應率高,但也易產生抗藥性,多數患者在化療結束3個月左右就會復發。
胸腔科醫師陳崇裕表示,小細胞肺癌在過去20年僅能透過化療治療,一旦失效患者即無藥可用。近年免疫治療藥物的出現,開啟了治療新契機,合并化療藥物,可加強化療的治療效果,延長有效治療的時間,避免或推遲病癥惡化。
研究顯示,小細胞肺癌患者單純接受傳統化療,近6成患者無法存活超過1年,若化療合并免疫療法,約3分之1患者存活可超過1年半。李岡遠提到,化療和免疫療法并用,已經成為小細胞肺癌治療共識,且建議提前作為一線用藥。
臺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表示,肺癌早期癥狀以咳嗽、喉嚨沙啞、胸悶和喘氣為主,但常被當作感冒或其他呼吸道疾病,未能及早就醫和正確診斷,導致逾6成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
賴俊良提醒,長期抽煙、有肺癌家族病史、經常暴露于石棉、多環芳烴或氡氣等環境屬于肺癌高風險族群,應定期做低劑量計算機斷層篩檢,以利及早揪出異狀和早期治療。
來源:臺灣健康網、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