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歲張女士向來身體健康,無肺癌家族病史及吸煙習慣,日前到臺北慈濟醫院做健康檢查,卻發現左、右肺部都出現毛玻璃狀病變,胸腔外科醫師鐘政錦懷疑為「多發性肺癌」,透過胸腔內視鏡手術將肺部左上、右上械狀切除,切片確診為1期肺腺癌,張女士康復后持續于門診追蹤。
▲即使為多發性肺癌,只要及早發現及早切除并定期追蹤,都能享有好的預后。
一般而言,吸煙為罹患肺癌的高危險因子,但隨著生活形態與空氣質量改變,肺癌好發族群也不再僅是煙癮者及肺癌家族史者。鐘政錦說明,近1、2年診斷出罹患多發性肺癌的患者日益增加,且以無抽煙習慣的女性居多。
鐘政錦指出,常見肺癌細胞的組織型態有腺癌、鱗狀細胞癌、小細胞癌,將根據計算機斷層與正子攝影等影像評估,若無擴散便會透過胸腔鏡切除病灶進行化驗。過往若在病人肺部發現2處以上的病灶,多視其為轉移性末期癌癥,僅能透過化療、放療等內科保守療法治療,5年存活率小于10%;但現在即使發現2處病灶為不同癌癥型態或同為癌前病變、1期肺癌等原位癌時,便可確定為多發性肺癌,此時如能將腫瘤徹底切除,將可有效提升5成以上存活率。
現今的肺癌手術治療以單孔胸腔內視鏡手術為主流,為考慮術后肺功能的保留,視腫瘤大小、位置及期別,選擇楔狀切除、肺節切除、肺葉切除或肺段切除。鐘政錦表示,此術式需經由肋骨間隙或劍突下進入胸腔,僅需1個傷口便可在手術中同時切除左肺與右肺的病灶,有別于傳統胸腔鏡手術至少需要2至3個小傷口才能完成,具備傷口小、組織傷害少、疼痛度低且復原時間快等優勢,讓病人可獲得更好的預后與生活質量。
鐘政錦提醒,即使為多發性肺癌,只要及早發現及早切除并定期追蹤,都能享有好的預后,因此民眾無須過度擔心。55歲以上的肺癌高危險群患者可多加利用低劑量計算機斷層篩檢早期肺部病變,幫助早期診斷與治療。
來源:臺灣健康網、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