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工作壓力大、飲食不正常,引起許多的毛病,一名5旬女主管10年前罹患干癬,起初僅皮膚癢,后續卻出現關節痛,影響日常行走,經檢查后被確診為干癬性關節炎。醫師提醒,干癬性關節炎的癥狀多樣,有皮膚或指甲干癬并關節紅腫就可能是該疾病,一旦關節受損,往往不可回復,若有干癬病癥后續出現疑似癥狀得需要及時診斷與積極治療,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據國外研究統計,全球約有 1.25 億人受干癬困擾,臺灣則約有 8 到 10 萬名患者,其中約三成會發生干癬性關節炎,如加上未經歷皮膚干癬、直接出現干癬性關節炎的患者,推估逾 2 萬人為干癬性關節炎所苦。
臺灣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蔡世滋表示,干癬是一種免疫失衡導致的慢性發炎疾病,造成皮膚細胞增生過快,身體各處出現一塊一塊或一大片紅腫皮疹,讓患者感到不適,尤其冬天時常見厚厚的銀色白屑、脫皮,干癬也有可能并發關節紅腫熱痛及著骨處病變,形成干癬性關節炎,在性別屬性上,男女病患約 1:1、任何年齡層都有,而以 40、50 歲以上中壯年較多。
蔡世滋醫師說,依疾病分類準則,患者有皮膚或指甲干癬,包括點狀凹陷、甲床剝離、指甲板下角質增生、甲床鮭魚色斑等,并有關節炎的紅腫熱痛就可說是干癬性關節炎。一般常好發于手指或腳趾關節,甚至有時關節及旁邊組織整個腫脹,外觀形狀類似香腸。
干癬性關節炎可以侵犯任何關節,一般會分為五種樣態,蔡世滋指出,臨床上干癬性關節炎會出現,不對稱性多發或少發關節炎、對稱性多發關節炎、脊椎關節炎、主要遠端指間關節炎、削殘性關節炎,即骨頭關節嚴重破壞變形。
若得到干癬性關節炎應該先治療皮膚還是關節?蔡世滋表示,皮膚干癬可透過照光、外用藥膏及口服藥物進行治療,若引發干癬性關節炎,治療選擇上除了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 (NSAIDs) 及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DMARDs)外,近 20 年來陸續出現多種「生物制劑」及「小分子藥物」后,更能達到皮膚及關節一起治療的效果。
蔡世滋醫師呼吁,干癬性關節炎是個長期疾病,患者要養成良好的生活型態、維持理想體重,并要配合醫師的治療,選擇適合的藥物,可大幅改善癥狀,并能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機率。
來源:臺灣健康網、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