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纏又棘手的 MET 基因突變型肺癌,由于它容易轉移且惡性度高,病人確診時多已是晚期。透過基因檢測找到 MET 驅動基因突變,先以標靶治療,待產生抗藥性后,接續以化療或是免疫治療合并化療,一棒接一棒的治療方式,更能延續病人生命。
肺癌奪走近萬人的生命。臺灣胸腔內科楊宗穎主任表示,肺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在肺癌病人以非小細胞癌居多,其中肺腺癌約占比重大。
肺腺癌以 EGFR 突變基因常見,約 55?60% 病人帶有此基因,其次是 KRAS 約占 10%、ALK 約占 5%,其他基因突變就相對稀少,例如 MET 約為 2?3%、HER2 為 2?3%、ROS1 為 1?2%、BRAF 約 1?2%,NTRK 則更為罕見,約占 0.2?0.3%。
隨著治療藥物及分子生物學的進步,晚期肺腺癌的治療藥物已有相當大的突破與進展,多數肺腺癌病人可以找到適當的治療藥物,病患如果有機會接受標靶藥物治療,不但可有效控制病情,也可以延長存活期。
容易轉移且惡性度高的 MET 基因突變
盡管如此,仍有少數罕見基因突變的病人沒有很好的治療藥物,楊宗穎主任以「難纏又棘手的 MET 基因突變」為例,由于它容易轉移且惡性度高,病人確診時往往已是晚期,過去只能接受化學治療,預后不佳,平均存活率只有 6?8 個月。
所幸,近兩年在醫藥界的努力下,MET 基因突變己有相對應的治療藥物,尤其新一代標靶藥物的問世,為病人帶來一線曙光。楊宗穎主任表示,帶有此基因的病人接受標靶藥物后,整體存活期有機會從 8 個月延長至 24 個月。
MET 基因突變又稱為「第 14 外顯因子跳躍式突變」,主要負責制造一種蛋白,向細胞傳遞生長、生存等訊息,發生突變后會制造出異常蛋白,令癌細胞不斷生長和擴散。MET 基因突變約占肺腺癌病人的 2?3%。
楊宗穎主任說,MET 基因突變的病人平均年齡約 70 歲,以女性稍多,由于它具侵犯性、病程進展相當快,化療效果不佳,甚至對免疫治療藥物也沒有很好的療效。
隨著次世代基因定序的問世,肺癌的治療朝向個人化的治療趨勢。目前醫界對于晚期肺腺癌 MET 罕見變異基因的治療策略,依據病人的狀況采取不同治療方法。
標靶藥物輔以化療或免疫治療延長生機
楊宗穎主任分享臨床經驗,一位 60 歲病人,出現癥狀到醫院檢查,確診時已是第四期肺腺癌,且已轉移到肝臟。病人先接受化學治療,一年后病情嚴重惡化,肝臟腫瘤變得更嚴重。4 年前,MET 基因突變標靶藥物在國內開始進行臨床試驗,團隊與病人及家屬溝通后,病人接受次世代基因定序,找到帶有 MET 基因突變接受標靶藥物治療,5?6 周后就明顯看到治療成效,至今病人已存活 4 年之久。
晚期肺腺癌患者如果可以找到 MET 驅動基因突變,會先考慮以標靶治療為主,待產生抗藥性后,接續再以化療或是免疫治療合并化療。楊宗穎主任表示,這種一棒接一棒的治療方式,更能延續病人生命。
他分享臨床經驗,MET 基因突變的患者,一線使用標靶藥物腫瘤反應率達 50%,疾病無惡化存活期達 12 個月,整體存活期有機會達到 24 個月,優于傳統化療,重要的是病人可以有更好的預后及生活品質。
基因定序找出變異基因更易對癥治療
現在肺腺癌帶有 EGFR、ALK、ROS1、BRAF、HER2、RET、MET、KRAS、NTRK 基因突變者,已經有很好的標靶治療藥物上市或正在進行臨床試驗中,一部分也取得健保給付,病人可以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揪出罕見變異基因。
楊宗穎主任說,每一種突變基因都有專屬的治療策略及方式,想要打造個人化治療方案,就要先找出致病基因型,醫師才能對「癥」下藥。
來源:臺灣健康網、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