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罹患膀胱癌人數增加,雖然手術及化療對膀胱癌的療效相當好,但是當這些治療都陷入瓶頸時,病人該怎么辦?所幸現在病人有機會使用免疫藥物,進行維持性或挽救型的治療;還有標靶藥物及更新的抗體藥物復合體(ADC),初步結果發現,對晚期病人療效非常好,讓膀胱癌的治療再現新契機。
膀胱癌是以「膀胱」為主的癌癥,絕大多數都是泌尿上皮癌,極少數是鱗狀上皮癌、腺癌等。不過,不是只有膀胱才會出現泌尿上皮癌,只要尿液經過的尿路都可能發生癌癥,包括腎盂、輸尿管也會長泌尿上皮癌。
臺北榮民總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魏子鈞這么形容尿路,「可以將腎臟想象成水龍頭,水龍頭打開即是制造尿液,承接尿液的尿路就像水槽下水管道,會從腎盂經由輸尿管一路進入膀胱;膀胱就像儲存的水庫,滿了再由尿道排出?!惯@一系列的尿路就是所謂的尿路上皮,所以腎盂、輸尿管、膀胱都有可能發生泌尿上皮癌。
原發在下尿路 無痛性血尿是常見癥狀
魏子鈞表示,膀胱癌常見的癥狀是無痛性血尿,小便就像西瓜汁一樣,呈現紅色。然而不是所有病人都會出現警訊,有些人可能只是膀胱炎、頻尿、解尿困難或腎功能變差等征兆,檢查后才意外發現已罹患膀胱癌。
依嚴重度分 4 期 表淺型到侵犯型戰術各不同
膀胱癌依嚴重度可分 4 期,癌細胞局限在膀胱表面的黏膜層是第 1 期,這是屬于表淺型;癌細胞一旦侵犯到肌肉層是第 2 期,稱為侵犯型;癌細胞若是穿出膀胱以外,到脂肪層、鄰近淋巴結為第 3 期,也屬于侵犯型;癌細胞吃到膀胱外面的器官,或轉移到遠端淋巴結就是第 4 期,是高惡型。
表淺型膀胱癌的治療方法,是采用內視鏡刮除癌細胞,并且在膀胱做灌注化療,也就是俗稱的洗膀胱,目的是要將癌細胞毒殺殆盡。若是日后復發,只要沒有侵犯到肌肉層,再進行內視鏡切除、灌藥,可以保住膀胱。
如果已經吃到肌肉層的侵犯型,就得切除膀胱。魏子鈞用壁癌來比喻膀胱癌,他說,處理壁癌是先將油漆刮掉,要是水泥墻沒有受到影響,刮完后再粉刷就好,這就像表淺型的刮除治療。
若是壁癌已經深入水泥層,整個墻壁都腐爛了,就得將墻打掉、重砌新墻;這就像癌細胞侵入肌肉層,要將膀胱全部切除,再利用回腸造口術、或由腸子制造人工新膀胱。因為化療對膀胱癌的效果好,因此建議術前會先打化療再開刀切除膀胱,可大幅減少復發及轉移機會。不適合開刀的病人,膀胱無法拿掉,可采用化療合并放射治療。
轉移性膀胱癌 新治療方法預防復發
至于轉移無法開刀的病人第一線可以做化療,有機會讓腫瘤縮小或消失。過去這些病人在化療結束后就是觀察,若是在追蹤過程中不幸復發,再進入第二線治療。近年來終于有了突破性的觀念,就是做完化療后進行「維持性免疫治療」,如此可鞏固化療的效果,也可大大降低疾病復發的機會;相較于復發后再治療,可顯著延長整體存活。
萬一真的復發轉移,根據新的研究指出,第二線還有多種免疫治療藥物、FGFR 標靶藥物可做為后續的挽救型治療。目前還有一種抗體藥物復合體(ADC)在進行臨床試驗,國際的初步報告發現,此藥物對化療、免疫、標靶都無效的病人,效果非常好,臺灣已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也為膀胱癌的治療帶來新希望。
來源:臺灣健康網、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