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膜瘤(Meningiomas)是起源于腦膜及腦膜間隙的衍生物,發病率占顱內腫瘤的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為2:1,發病高峰年齡在45歲,兒童少見。凡屬顱內富于蛛網膜顆粒與蛛網膜絨毛之處皆是腦膜瘤的好發部位。矢狀竇旁,大腦凸面,大腦鐮旁者多見,其次為蝶骨嵴、鞍結節、嗅溝、小腦橋腦角與小腦幕等部位,生長在腦室內者很少,也可見于硬膜外。其它部位偶見。
臨床癥狀為良性腦膜瘤生長慢,病程長,其出現早期癥狀平均約為2.5年長者可達6年久,一般來講,腫瘤平均年增長體積為3.6%,因腫瘤的膨脹性生長,患者往往以頭痛和癲癇為首發癥狀,依腫瘤部位不同,可以出現視力、視野、嗅覺或聽覺障礙及肢體運動障礙等。老年患者以癲癇為首發癥狀者多見。
腦膜瘤運動障礙表現為從足部開始,漸至下肢,繼而上肢肌力障礙,波及頭面部,如腫瘤向兩側生長,可出現雙側肢體肌力弱并伴有排尿障礙,癲癇,顱內壓增高癥狀等。
對腦膜瘤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依據生長位置及生長特點,腦膜瘤切除需要把周邊的腦膜一同切掉才可以徹底的治愈,不在復發,但對于顱底以及腦膜不好切除的部分約50%無法全切,為了避免手術后功能損害,即使為全切術,在原發部位仍會有腫瘤殘存,所以很難根治,復發率很高。
復發腦膜瘤BNCT治療
2006年報告了第一例復發性乳頭狀腦膜瘤,世衛組織分類為III級,采用BNCT治療。在進行BNCT之前,作者對患者進行了18F-BPA-PET,以評估腫瘤中硼的濃度。腫瘤/正常腦組織的比例顯示18F-BPA的高攝取足以應用BNCT的病人。然后以類似于他們之前高膠質瘤患者的方式給予患者BNCT——500 mg/kg的BPA和5 g的BSH。在此報告之后,其他關于世界衛生組織II級和III級高級別腦膜瘤的BNCT報告也出現在許多BNCT組中。
2018年發表的新文章總結了2005年至2014年醫學院治療的33例復發高級別腦膜瘤病例。經過2個月的BNCT,平均體積減少了64.5%。雖然在BNCT中可治療的深度尚未確定,但從中子通量衰減的角度來看,文中證明了一個新的認識,即顱底腦膜瘤的抑制可與顱表面的抑制相比較。另外,無論腫瘤是否位于顱底,BNCT后的中位生存時間為24.6個月和67.5個月。
總的來說,BNCT的早期臨床研究顯示了對高級別腦膜瘤具有抗腫瘤活性的令人鼓舞的跡象。一些經BNCT治療的腦膜瘤在治療后立即在圖像上顯示腫瘤體積短暫增加。
與常規放射治療一樣,BNCT的治療在區分腫瘤實際復發和假性進展與壞死方面存在困難。18F-BPA-PET利用多個參數(SUV均值、SUV max、代謝性腫瘤體積)的指標,提示有可能區分腫瘤復發和壞死。
BNCT是一種非常先進和創新的二元靶向放射治療技術,它是含硼藥物與中子線綜合作用的神奇結果。那么,BNCT具體是怎么一步步“殺滅“腫瘤細胞的?
1.先給病人注射一種含硼的藥物,這種藥物與癌細胞有很強的親和力,會迅速聚集于癌細胞內,相當于給癌細胞做“標記”,而在其他組織內分布很少。
2.給病人進行中子照射,時長在1小時內,整個治療過程一般只需照射一次。
3.當照射的中子被癌細胞內的硼俘獲,產生高殺傷力的α粒子和鋰離子,便可精準“殺死”癌細胞。
BNCT原理:(a)硼-10標記的化合物(10B)通過靜脈注射給藥,并在腫瘤細胞(左側是正常細胞),但不在正常細胞中(右側是腦瘤細胞);
(b)中子輻照后,由于中子的吸收,10B轉化為高反應性的α粒子(4He)和7Li粒子,導致選擇性腫瘤損傷。
對正常細胞的損傷遠小于常規放射治療;
放射線治療后復發的癌癥也可以作為對象;
對浸潤性癌癥、多發性癌癥、放射線抵抗性癌癥也有望產生效果;
治療期間短(1~2次照射完成,1次照射時間為30~60分鐘左右);
PET檢查可以預測療效。
受疫情影響,非急迫性醫療暫不能赴臺就醫,如需赴臺就醫,我司可協助患者赴臺治療。
很多家屬未雨綢繆提前咨詢、做好相關準備。如腦瘤復發率高且進展速度很快,大部分咨詢的患者已出現術后并發癥頭暈、嘔吐、手麻、無法行走等情況,此時如想赴臺,需謹慎考慮,與當地主治醫師交流分析患者的情況,考量患者的體力、病情等?;颊呤欠窠洸黄鹇吠镜恼垓v,路途的疲勞也有可能會加重病情。
來源:網絡、侵刪
成都瑞庚醫療科技咨詢有限公司
公司網址丨www.fheoy.com
公司郵箱丨rg@ruigeng.net
洽詢電話丨028-61985320
微信客服丨18982287599
微信公眾號丨瑞庚臺醫
赴臺醫療
疫苗接種
赴臺培訓
赴臺考察
赴臺交流
赴臺健檢
臺灣養老
兩岸論壇
兩岸合作